湖北日报讯(记者张竞恒、通讯员汉消)7月3日至4日,武汉长江新区武湖街道的残垣断壁间,武汉消防145名指战员正在经历一场特殊“烤”验——37℃高温下开展跨区域地震救援实战演练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跟随救援队伍钻入模拟震区,消防员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织就“生命通道”。
演练队伍出发。
此次演练模拟武汉市长江新区南湖村附近突发7.6级强震,造成大面积建筑倒塌、部分人员被埋压、道路损毁等灾害。武汉市消防救援指挥中心接到灾情信息后,立即启动地震灾害救援预案,火速集结145名消防救援人员、4条精锐搜救犬及36台救援车辆,携带专业装备,向模拟“震区”全速挺进。
前方指挥部。
下午3时,高架桥下的集结点热浪翻涌。特勤大队一站副站长王金鑫卸下约40斤重的救援背包,取出帐篷搭建零件。“背包里还装有压缩饼干、简易医疗器材和防潮垫等各类器材装备。”王金鑫依次展示着救援保障用品。
“最重要的是这12瓶矿泉水,能保障我们72小时的基本用水需求。”他补充道,若水源耗尽,还有单兵净水器可在紧急情况下过滤雨水。
“进入救援现场,展开搜救!”命令下达,消防员们立即冲入废墟。地面上,生命探测仪细致扫描,搜救犬凭借敏锐嗅觉率先搜寻生命迹象;空中,无人机盘旋照明,实施地毯式、口袋式立体搜寻。
消防员使用生命探测仪进行搜救。
一阵螺旋桨噪声由远及近,一架大型8轴无人机悬停在一片小空地上方——前方搜救现场急需生命探测仪和饮用水补给。3名工作人员迅速上前,将已装入网兜的仪器和饮用水牢牢系在无人机吊索上。无人机旋即升空,精准飞赴前线。据了解,这架无人机最大载重量可达200斤,是消防应急救援的重要利器。
下午5时30分,气温依然高达35度,消防员们利用破拆工具、支撑设备和生命探测仪,通过移除障碍、清理通道、加固结构,一步步开辟通向“被困人员”的生命通道。
“科技发展让救援装备今非昔比。”特勤大队一站站长助理陈建曾参与2008年汶川地震等重大救援,救援装备的进步让他深有感触:“大到全地形车、无人机,小到生命探测仪,每件装备都在现场发挥着关键作用,这在过去难以想象。”
演练持续到晚上。
演练现场,蚊虫肆虐,记者刚行进几步便已汗流浃背,两瓶水很快见底。“在真正的极端救灾现场,水必须精打细算。”陈建告诉记者,消防员要在高强度救援的同时,科学分配饮水补给。
消防员架设救援系统,安全高效地转运“被困人员”。
演练次日,高温持续、挑战升级。指战员们顶着烈日,继续开展更高难度的绳索T型救援和横向向上破拆救援。他们熟练运用全身吊带、滑轮组、ID上升下降器、升降机等专业装备,在复杂地形中架设救援系统,安全高效地转运“被困人员”;同时,运用先进破拆工具和支撑技术,精准定位并破除厚重墙体与障碍物,在严防二次坍塌的前提下,成功解救深埋的“被困者”。
针对模拟灾害现场道路严重损毁、伤员转运与装备运送受阻的情况,无人机再次大显身手,执行物资吊运、伤员转运、环境侦察及空中喊话等多样化任务。
武汉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,武汉消防将持续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,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“拉得出、冲得上、打得赢”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大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