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,老人带娃成为了一种“刚需”。
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数据表明:
目前,从出生到上小学期间,有超过80%的家庭,存在老一辈人带娃的情况。
可以说,有不少老人,用自己的晚年时光,托举起了儿女的未来。
这份无私的奉献,让人温暖又感激。
但话说回来,老人带娃,确实能为年轻人稳住后方,可有的老人的带娃方式,却值得商榷。
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,频繁把3句话挂在嘴边的老人,更得当心,因为可能会把孩子“养废”。
01.“孩子还小呢,不懂事”周末在小区遛弯,就看到这样一幕。
隔壁单元的王奶奶带着孙子在游乐设施区那里玩,结果小孙子因为争抢秋千,推到了另一个小朋友。
展开剩余84%小朋友的妈妈随即就站了出来,要让王奶奶的孙子给自己孩子道歉。
可王奶奶却不以为意,扯着嗓子喊说:“他那么小孩子,懂啥啊,不就不小心嘛,还至于道歉嘛”?
说实话,听着王奶奶的大嗓门,响彻在小区,我不禁头皮发麻。
像这种场景,在日常生活中,真不少见。
老人的逻辑一般来说很简单,孩子年纪小,不懂事,犯错是本能,没必要上纲上线。
可问题是,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:
2—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形成的黄金期。
这个阶段,孩子会通过大人的反馈,逐渐建立“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”的边界感。
当老人总是用“不懂事”为孩子的越界行为开脱,本质上是在传递一个错误信号:
你自己的感受比规则更重要,犯了错也没关系,有人给你兜底。
我见过太多被这句话“惯坏”的孩子。
4岁在超市抢别人玩具,觉得“我还小,大人不会跟我计较”。
7岁把同学的书包藏起来,理直气壮的说“我只是闹着玩”。
甚至有的孩子在成年后,与同事吵架,还抱怨说:“我当时就是一时冲动,你这么计较干什么”。
发现没,当宠爱过度,孩子对后果的责任意识就越是模糊,对规则的试探也会愈演愈烈。
总有一天,当他犯的错误足够大时,当他身后的人也无法为他兜底时,就会遭受“灾殃”的巨大反噬。
到了那时,“孩子还小,不懂事”也许就是孩子成长路上,一句恶毒的诅咒。
02.“都是地板的错儿,我帮你打它”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:
2岁的宝宝学走路摔倒了,额头磕在地板上,哭的撕心裂肺。
身旁的奶奶一边抱起孩子安抚,一边用另一只手不断的打击地板,嘴里还振振有词的说:
都怪这个破地板,奶奶帮你打它。
听见奶奶的话,孩子破涕为笑,学着奶奶的样子,跟着拍打地板。
评论区里有人说,老人疼孩子的样子,真可爱。
但我,却看得心惊。
孩子跌倒本是学习协调与谨慎的天然契机,疼痛更是理解行为与修正错误的直接信号,但却被老人的一句“怪地板”,轻飘飘的破坏了。
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“归因模式”,孩子会把失败或错误的原因,归结于外部,亦或者自身。
一旦老人频繁的替孩子“甩锅”,就会让他形成“外归因”的思维惯性。
久而久之,在他们看来,做错事跟我无关,而是外部环境的问题。
慢慢地,孩子就会养成推诿塞责的思维习惯,不但缺乏自行能力,而且面对挫折和失败时,怨天尤人也会成为常态。
更重要的是,这种把错误归结于外部的思维,会钝化孩子的共情能力,变得自私,且以自我为中心,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求。
若是抱着这种心态,那么未来又如何面对学业和社会的复杂挑战呢?
03.“再不听话,就把你送走”邻居家3岁的小男孩果果,每次要是在小区里碰到了,都给人一种怯懦、胆小的印象。
后来有一次,我给他们家送东西,才发现为什么会这样。
果果是被她奶奶带大的,但凡不好好吃饭,或者闹脾气,奶奶就会在一旁说:“再不听话,就把你送走”。
每次听完奶奶的话,果果都会立刻平静下来,乖巧的配合。
但只要仔细观察,奶奶那种像是掌握了什么“黄金育儿方式”得意劲,与果果眼角深处的泪水和恐惧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其实,像这种场景,非常常见。
有的老人经常会说:“你再不听话,就把你交给警察蜀黍”或者“不听话,就把你送给捡破烂的”。
他们觉得这只是一句玩笑话,可对孩子而言,却像是一把钝刀,轻易的就划开一道看不见的伤口。
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:
0—6岁时孩子建立“安全依恋”的关键期。
这个阶段,孩子会通过父母的陪伴和稳定的回应,来确认“我是被爱的,不会被抛弃”。
而那些看似打趣的“威胁”,本质上却是在动摇这份信任,让孩子的安全感荡然无存。
也许,孩子为了不被送走,会暂时压抑真实情绪变得“听话”,但内心却被那种不安、焦虑与自我怀疑深深的包裹。
总有一天,需要用一生的代价去治愈。
而上述这种种,都是我们年轻人,不愿看到的结果。
其实,老人带娃,辛劳与恩情,重如泰山。
这三句挂嘴边的话,看似也蕴含着“疼孩子”的意味。
然而,当爱的表达若偏离了正确的育儿轨道,就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。
所以,对于年轻人而言,若是发现这种表达,一定要在理解老人不易的前提下,用温和且坚定的沟通方式,让他们尝试着改变。
而对老人而言,在带娃这件事情上,也要与时俱进,适当的更新观念,认识到“疼孩子”不等同于无原则的迁就或过度保护,可能才是对孩子更好的爱。
其实,带娃本就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,唯有两代人相互尊重、加强沟通、互相学习,用更科学、更温暖的方式去陪伴和引导,才能守护好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未来。
我们,共勉。
发布于:陕西省大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